延时喷剂:周树智丨新世界观的构成因素

周树智丨新世界观的构成因素
延时喷剂:周树智丨新世界观的构成因素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结构的秘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7](P177)(重点号为原有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用头立地”。[8](P719)所以,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旧世界观和旧哲学。

女性健康学习研究马克思哲学原著文本,我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世界观也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也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个因素是“现实的个人”,第二个因素是“现实的社会”,第三个因素是“现实的自然界”。

让我们先来分析“现实的个人”这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是马克思改造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的产物。马克思在《提纲》第6条里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人们往往据此谈论马克思关于人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反对把 “人”解释为“个人”,以为这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论。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人性论观点的极为简单化的理解或误解。

当然,这一条无疑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的批评,在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上重点突出的是人的社会性。同时,又必须看到马克思在这里是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角度论人性的,即是说他总体上把“人”理解规定为“现实的人”。这一条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标志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的认识发私处护理生了根本转变,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哲学自然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也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从此彻底分道扬镳的标志。

首先,我们不应当忘记在此之前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也是“现实的人”。例如,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讲:“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7](P177)(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其次,应该公正地承认马克思后来都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里包含有“现实性”的合理成分。

其一,应该承认,当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以自然肉身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人”或 “自然人”时,确实包含有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的合理成分。费尔巴哈作为一位自然唯物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他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具有生物学的和生理学的自然属性。他说:“空气是健康管理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喝和所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是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嚼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组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的含水的生物。”[9](P529~530)这个观点是对的,马克思充分肯定、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这个观点,这可以从马克思在《手稿》里对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述和随后在《形态》里对 “自然条件是人生存的自然基础”的论述得到证明。马克思在《形态》里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P67)(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其二,费尔巴哈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属性也有一点认识。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自然界里的一个“类”是互相需要的,就是男女爱情和性爱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费尔巴哈强调说:“只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形成实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类之实存。”[10](P205)费尔巴哈这个观点也是对的。马克思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这个观点,这可以从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的论述得到证明。马克思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2](P80)

其三,费尔巴哈在德国第一个把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把宗教本质还原给人的自然存在,其历史功绩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不能看到马克思在这里批评费尔巴哈人性论,就简单地误以为马克思也否定了费尔巴哈这一伟大历史功绩。

再次,我们更应该明白马克思在《提纲》里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的抽象性方面的批评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是费尔巴哈人性论的主要方面。第一点,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自然属性时,把自然界理解为先于人类历史的静止不变的原始自然界。因此,马克思批评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2](P77)就是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类历史实践进程对自然界的改变,他理解的自然界不是他现在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现实自然界。同时,费尔巴哈只承认自然界,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存在物,被动地从外部自然界获取自然物以求生存,自然界决定人的自然属性,不存在人的世界。因此,马克思批评他:“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2](P97)在费尔巴哈那里自然界是人之外的存在,在自然界里靠自然物生存的自然人是各自孤立存在的个体的人,人对上帝的宗教信仰这种自然宗教感情也是独立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些看法都不符合现实的人现在真实的存在,表明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个人。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第6条批评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3](P501)

第二点,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于人,却对人的社会存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就半路停下来了。马克思在《提纲》第4条批评的就是费尔巴哈这种不彻底性。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被消灭。”[3](P500)就是说,费尔巴哈只了解宗教产生的自然原因,并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原因,马克思继续完成了费尔巴哈未完成的工作。

费尔巴哈只知男女爱情和性爱这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人与人的其他社会关系一概无知。因此,马克思在《形态》里对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粗浅理解做了更明确深刻地批评:“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人的关系’。”[2](P56)就是说,费尔巴哈只知男女爱情和性爱这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它十分复杂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及组织的、单位的、地域的、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强调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正因为费尔巴哈只知人的自然存在而并不真正理解人的社会存在,因此,他是一位不彻底的下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在《形态》里所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P78)就是说,费尔巴哈是一个自然唯物主义者,而他的人类社会历史观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第三点,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精神属性时,认为这是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绝对本质,这就对人性作了完全抽象性的理解。他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行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10](P27~28)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里指出:“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活动。”[3](499)这样,费尔巴哈就从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开始,最后又回归黑格尔,表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

《提纲》这一条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评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指出:“现实人道主义在德国没有比唯灵论或者说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思辨唯心主义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7](P253)(重点号为引者所加)马克思在《手稿》里对黑格尔人性观有一个更简明的说法: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5](P117)。可见,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理解虽然在形式上完全对立,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人,黑格尔强调人是自我意识人;但是一旦涉及人的绝对本质时,两者又是完全同一的,都把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精神,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正是由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把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精神,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所以,他们的世界观都是抽象世界观,他们的人类社会历史观必然都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人,人是自然界里的一个类,这个类具有抽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大内在规定性,并以自然的方式把各自孤立的个人联合为有共同人性的人类,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5条里指出:“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3](P501)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理解在整体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整体区别就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本质作了想象的抽象的理解,黑格尔理解的人是“自我意识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自然人”;马克思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马克思把“人”理解和规定为“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现实的个人”,当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生活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无疑具有费尔巴哈提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大规定性。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且进一步深化了费尔巴哈对人性之 三大属性的理解。

马克思人性论在哲学史上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抽象人性论相区别的最独特的最突出的最伟大的新贡献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大属性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成为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或人的本性。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里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5](P50)(重点号为引者所加)《提纲》从头至尾以人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贯穿于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终,旨在说明人的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人之特性或本性。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更明确地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P67)

马克思在《形态》里对“现实的个人”作了这样更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2](P71)(重点号是原有的)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的个人,是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决定和造就了现实的个人的人性的。

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马克思讲的“现实的个人”是指有个性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P67~68)(重点号是原有的)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与个人的现实具有同一性,现实的个人的个性不过是个人现实存在的人格化。所以,有些人指责马克思只讲人的社会性,不讲人的个性,与史实是不相符合的。

“现实的个人观”,这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现实历史逻辑前提,是新世界观的现实人本主义或现实人道主义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现实的社会”。首先,我们应弄明白马克思的“现实的社会”概念。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指出:“现实的即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并同这个社会共甘苦的人类主体所特有的活动。”[7](P204)就是说,现实社会是指现实的个人或人类在现代社会里的生活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提纲》第8条里更深刻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501)就是说,现实社会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的含义很值得反复琢磨推敲。联系马克思在《提纲》之前和之后对“社会”概念的含义多方面论述,我理解马克思讲的“社会”概念有这样几层含义:

其一,“社会”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范畴。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2](P80)就是说,只有人与人发生互助合作的关系,才有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从人类学角度对“社会”作出的界定。

其二,“社会”是指人与人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重点号是原有的)[2](P345)就是说,人与人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物化形式。这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作出的解释。

其三,“社会”的内容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男女爱情关系和夫妻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经济物质生活、政治法律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各种组织生活等多方面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经济物质生活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的经济物质基础,决定和规范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性质、范围和水平,决定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上作为的多少、贡献的大小。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78~79)(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就是说,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物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因而决定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历史。马克思极其通俗的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唯物史观之根据。

其四,“社会”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501)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不仅直接决定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形式,而且是具有基础性的决定其他所有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物化形式就是 “物质生产力”。现在人们以为马克思的 “物质生产力”概念是与人分离的僵死的物,这是有背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原意的。当然,其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P128)因此,当我们看到“物质生产力”以与人分离的物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时,不应忘记“物质生产力”本来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能力,是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它无疑具有属人性。

其次,马克思写《提纲》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全部哲学史都没有完全正确解答的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最大问题,而且是现实的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必须正确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否则,人在现实中必然犯错误,因此,《提纲》几乎每一条都涉及这个问题,从不同方面解答了这个问题。其中,第2条真理观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P500)我国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一条。

第5条认识论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3](P501)这里讲的是三种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抽象的思维”是指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感性直观”是指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思维方式,这二者都是主、客观二分对立的单极式思维方式;“感性实践”则是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主体和客体或主观和客观统一、一致、一体化的实践思维方式。

第7条情感论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3](P501)说明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生存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感情。

第8条破解神秘主义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P501)随后马克思在《形态》里说明:“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P72)这就是说,神秘主义的神秘性来自人的实践水平低下和人还不认识对象,当人的实践把神秘的东西复制成为我之物后,神秘主义的神秘性东西之谜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人的实践是破解神秘主义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为人类破解神秘主义指明了大方向。

再次,马克思在《提纲》里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存在的状况作出了深刻分析,从而确定了自己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立场。《提纲》第3条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3](P500)说明旧唯物主义只知环境和教育改变人,只知教育别人,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也一定是受教育的。正是由于这种片面认识,旧唯物主义者自以为高人一等,上等人应施舍、恩赐、拯救下等人,这是他们的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与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提出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自我的革命实践,才是现实人道主义的以平等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对现实世界的本体和主体又做了这样的表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亊实际活动的人。”[2](P73)(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表明马克思不仅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而且寄希望于人们用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已在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

《提纲》第4条宗教观指出,费尔巴哈把神秘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却没有再深入到世俗世界里研究人的异化,没有发现宗教世界在世俗世界里的秘密。相反,马克思发现:“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3](P500)就是说,现实社会自我分裂为剥削压迫阶级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和阶级矛盾,那些处于苦难中的软弱无力的人类希望产生无所不能的超人即上帝解救苦难中的人类,才是人把自己异化为神圣宗教的秘密所在。然而,这只是人类美好的幻想,是不现实的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现实的路径是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消灭世俗基础的阶级分裂和阶级矛盾,才能最终消灭人的异化,最终消灭宗教。

《提纲》第6条人性论,肯定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批评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的抽象化,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说明人的现实社会存在是决定人的现实本质的关键因素。

《提纲》第9条论直观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认识上的缺陷,指出它“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3](P502)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里单个人各自弧立的自己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存在状态,不理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里单个人之间内在的社会阶级关系。

《提纲》第10条立场论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P502)说明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全人类或社会化的无产阶级人类,马克思代表着无产阶级或全人类的利益要求。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现在有些人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与马克思的全人类立场对立起来,似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是反全人类立场的。这些人不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与他的全人类立场具有内在同一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和无产者都是人的异化,资本家作为人的异化以外在肯定的保守形式出现,无产者作为人的异化以内在否定的革命形式出现,无产阶级与社会一体化,因此,扬弃人的异化,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必然落在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才能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可见,马克思的全人类立场与他的无产阶级立场是统一的、一致的,而那些宣传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与马克思的全人类立场对立观点的人,若不是有意曲解马克思,也只能表明他们片面地理解或误解了马克思。

综合上述,可知以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为本质的“现实的社会观”,这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核心或主要内容,是新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现实的自然界”。这是马克思一年前在《手稿》里提出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产生活动——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5](P81)现实的自然界是人改造自在自然界的结果,新生成的自然界当然具有属人性。因此,马克思把“现实的自然界”又称之为“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5](P79)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不仅使人在自然界诞生,而且自在自然界也被人改造生成为具有属人性的人化的自然界。所以,马克思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所以,在他那里有着关于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证明。”[5](P84)

马克思在《提纲》里没有明确使用“自然界”这一概念,只有一处使用“自然”概念,还是在“本然”意义上使用的,因此,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提纲》里无自然观。我认为,这一看法不当。因为马克思《提纲》里第1条就是从“对象、现实、感性”开始提出自己观点的,《提纲》还多处使用“感性”概念,这种“对象、现实、感性”和“感性”,当然不可能是无法直观的或直接感受和感知的抽象的精神,只能是可直观的或直接感受和感知的亊物,或是自然物体,或是人工之物,或是物质环境,或是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都直接与“自然界”相关。因此,“对象、现实、感性”和“感性”,正是马克思在《提纲》里表达“自然界”概念的相关用语。

马克思在《提纲》里评述了三种自然观:其一,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感性自然界”观点,指出他们理解的“对象、现实、感性”只是感性直观的在人之外的原始不变的自在的客体自然界,不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也是对象性的现实性的感性的存在,不理解人作为主体改造自然界的对象化的现实化的感性化的物质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自然界。

其二,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只知精神主观能动的抽象地创造思想客体(抽象自然界),不知人“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本身,无视人改造自然界的对象化的现实化的感性化的物质实践活动及其生成的对象性的现实的人化自然界。

其三,马克思论述了他发现的主体与客体互动统一的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不断改变自在的无限自然界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是人的“对象、现实、感性”的活动,其产物就是“对象化、现实化、感性化”的人化自然界或现实自然环境。可见,马克思《提纲》里不是没有自然观,而是提出并论述了与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感性自然界”观不同的、也与唯心主义的“抽象自然观”不同的第三种自然观,即现实的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这是现实的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不断改变自在的无限自然界为“对象化、现实化、感性化”的人化自然界的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这种“对象化、现实化、感性化”的人化自然界必然生成为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物质环境。

“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自然界生成的现实自然界,是现实世界的自然物质环境和人类与外部无限的自在自然界联系的中介通道,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因素。

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里,“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自然界”这三个因素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的、神秘的、各自孤立的存在,这三个因素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一种关系存在。“现实的个人”是个人与自我现实存在的关系存在,这是现实的个人一切现实活动的现实前提、现实立足点和现实出发点。“现实的社会”是人与人发生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的关系存在。个人只有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才能形成自己在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经济物质基础,才能进而与他人形成现实的家庭社会关系、政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群体组织关系等,才有自己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与外部无限的自在自然界的关系存在,人类只有善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类才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必将走向自我毁灭。

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里,“现实的个人”是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因素,“现实的社会”是新世界观的核心因素,“现实的自然界”是新世界观最广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里,人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又改变人的革命实践活动是新世界观最本质的特征和活的灵魂。现实的人通过现实社会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自然界这三个因素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现实世界,从而形成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世界观的独特结构[11]。

在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里,人和物真正实现了有机统一,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真正实现了一体化。正如马克思一年前在《手稿》里所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5](P73)

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里,扬弃了人的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将实现彻底解放,每个人都会过上自由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幸福的理想生活。正如马克思两年后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集人类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之大成,成为人类哲学史上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集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之大成,成为人类哲学史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从黑格尔意识哲学出发,又经过费尔巴哈身体哲学,直到写作《提纲》和《形态》,才彻底克服了黑格尔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身体哲学这两大旧哲学的抽象世界观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优点,以自己在哲学上的新发现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取而代之,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变革。

当然,我们既然是研究《提纲》,那就应该指出《提纲》存在的缺点,我发现《提纲》存在的最大缺点,就是在论述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时,只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忽视了明确提出人应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当然,马克思会克服《提纲》存在的这个缺点的,那是后话,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研究中园满地解答了这个问题[12]。

润滑液 男性健康

咨询客服,添加QQ/微信:2824130490  备注:咨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8241304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kangze.cn/2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