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托物言志,用客观物象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与世界。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提到:“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这正道出了咏物诗的艺术真谛。大自然中的草木山石、自然现象的风花雪月无不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心灵的归宿,这源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表明: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种人心与外物的感应,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它的存在、交替变化与生生不息的力量,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认得到的。不同于平常的风雨,雪终年难得一见,所以更易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天文惟雪诗最多”(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事实确实如此。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雪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呈现,在不同诗人笔下、不同情境之中,“雪”意象因人而有了情感,有了生命,传达出古代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丰富的情感意蕴。

瑞雪对丰年的希冀

“雪,凝雨。说物者也,从雨彗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雪是水的产物,“说”通“悦”,“悦物者”即“使物悦者”。雪同雨水一样,能滋养大地、化生万物,自然会令以农耕为业的人们欣喜。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瑞雪”的应时而降,不仅能杀虫保温,又能提供庄稼水分,而不会压垮庄稼,能够有效地解决因干旱带来的歉收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民生状况。冬季应时而下的瑞雪往往被视为丰年的预兆。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

既霑既足,生我百谷。

这是先民们对雪意象的原始歌唱,雪和雨水一样润泽大地,促使五谷丰登, 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福祉,是代表丰收和希望的吉瑞之物。“雨雪雰雰”表达了对其滋养百谷、利益苍生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诗经》之后,南朝张正见的《玄圃观春雪》诗中最早出现了“瑞雪”一词,

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

描述了早春雪景之美,将雪在空中飞舞的形态刻画得传神有趣,表达了诗人面对瑞雪油然而生的欣赏与喜爱。“瑞雪坠尧年,因风入绮钱”(庾信《咏花雪诗》),“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农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徐陵《咏雪》),“九冬飘远雪,六出表丰年”(张见正《咏雪应衡阳王教诗》),皆是对瑞雪的歌颂。

一场大雪,带着生命的复苏与丰收的希望,在不知不觉中温柔地覆盖大地,化作生命的饱满与鲜亮。对于那些深受儒家民本思想浸润的诗人们来说,瑞雪之所以令人欣喜,不仅在于它美丽的形态,更在于它能对民生有所裨益。

冬来三度雪,农者欢岁稔。

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

——元结雪中怀孟武昌

苦旱之后,一场大雪及时而降,它不仅缓解了灾情,也消解了诗人的焦灼与担忧。看到厚厚的冬雪,诗人也同农者一样欣喜若狂,仿佛能透过这漫天飞舞的瑞雪看到了新年丰收的景象。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莫遣拥帘伤思妇,且将盈尺慰农夫。

——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

一场应时而降的雪,使农者和诗人欣然庆贺,“或云丰年祥,饱食可庶几。善祷吾所慕,谁言寸诚微。”(韩愈辛卯年雪》),表达了对瑞雪的欣喜,对即将到来的丰年充满了期盼。“野叟相逢应更喜,从来盈尺瑞丰年”(孔武仲《元日值雪》)“不觉喜吟丰岁瑞,方知知是为民忙”(陈著《次韵徐何慊咏雪》饱含着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须知祥瑞同霖雨,莫作梅花柳絮看。

——魏野《和郡侯咏雪》

雪不同于一般的观赏型景物,它同霖雨一样,可以润泽大地、浇灌万物。 适时而降的瑞雪是对对丰年的希冀,体现着诗人们强烈的民本情怀。

漫天飞雪的欢悦之情

中国文人素有赏雪、咏雪的雅好,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观照。在文人墨客眼里,冬日里最美的就属雪花带来的银装素裹的世界。诗人内心的情感与雪意象融合在一起,皎洁、晶莹的白雪引发了诗人欢畅愉悦的心情。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

——裴子野咏雪诗

诗人将飞雪比作群蝶和春花,写出了雪花的优雅灵动。“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王烈《雪》)诗句取庄周梦蝶之典,一笔双写,将一场迷离朦胧的夜雪刻画的淋漓尽致,一个“惊”字用的极好,将诗人初见大雪时讶异与惊喜的心情表露无遗。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天人宁巧许,剪水作花飞。

——陆畅惊雪

诗人别出心裁地将雪比喻为天人精心剪裁之水,传神地写出了雪之形态,流露出诗人对雪的惊奇喜爱之情。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蕴《咏雪》

诗人将纷飞的雪花比作飞舞的柳絮,在严寒的冬天里感觉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詶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俨然一派生机勃勃,春临花开的胜景。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诗人眼中的“雪”不是严冬的化身,俨然是春天的使者,拟人化的描写,翻陈出新。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

——张继会稽郡楼雪霁

雪色皓白流光,似聚玉,如飞沙,仿佛春风习习吹来满城素花,雪中的山色湖光,更具诗情画意。

六出飞花四面来,连山连水皓皑皑。

——朱淑真《咏雪》

飞雪纷纷扬扬而来,山川被白雪覆盖,如同一片银海,甚是壮观。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密密无声坠碧空,霏霏有韵舞微风。

幽人吟望搜词处,飘入窗来落砚中。

——子兰《对雪》

诗人描绘飞雪之姿,一个“坠”字,不但写出了雪的浓密,也写出了雪落碧空、漫天飞舞的形态,“舞”字下得精妙传神,令人如见雪花随风飘舞、联翩婉转的风韵神采。“幽人吟望搜词处,飘入窗来落砚中。”则表现了诗人对雪赏景的雅兴逸趣,片片雪花趁着诗人“吟望搜词”之时,偷偷飘入窗来落入砚中,令人感受到了诗人赏雪时的恬然陶醉之情。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罗隐《雪》

飞雪无疑成了诗情画意的丹青妙手,使得诗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透露出诗人发自内心的愉悦与欣喜。

雪中送别的慰藉之情

雪意象以其寒冷凄怆的自然物候特点染上了浓重的伤别色彩,“山川南北路,风雪别离天”成为了诗人们雪中送别的常用意象,反映了诗人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是对远方亲友浓浓的思念。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将雪意象与送别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无名氏的《古诗》一首,其中“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雪意象在诗中主要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触发诗人内心的哀愁与忧思。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陶渊明《答庞参军诗》

诗人陶渊明昔日与友人相别,黄莺啼鸣,以乐景反衬哀情,而今大雪纷飞,与友人匆匆相遇便又要别离,诗句中的雪意象为诗人与友人的离别烘托氛围,是以悲景写悲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当是雪中送别的典范: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既表现了塞外雪域奇寒环境、戍边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借吟咏边地之雪,寄寓着送别之情。黄昏时分军门外送别,大雪纷飞路转山回,遥远的去处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只有雪地上马行的痕迹尚依稀可辨,离别的思绪弥漫在空旷的雪野。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在大雪纷飞之时,诗人即将与友人分别,赠予对方的“青青松树枝”,象征着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尽显冰天雪地之中的一腔豪情。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思君一夜如千里,手把琼枝不奈寒。

——王珪《淮上阻雪寄梅公仪龙图》

诗人手握带雪的梅花,欲慰思念友人之情。梅花因在寒冬开放,得以与雪共存。高适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判官,到任送别同僚董大时所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凛冽的朔风搅动着漫天大雪,寒云之中断雁南飞,然而后两句却丝毫不见感伤之气,诗人用豪迈的语调抒发离别所感,慷慨悲壮、深挚动人。

雪野严寒渲染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

雪意象常被诗人用来渲染边关恶劣的自然环境,“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诗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雪意象来渲染边塞的苦寒,表现戍边生活的艰苦,衬托出守边战士抗敌卫国的热情,赞美将士们不畏艰险,誓死拼战的英勇气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寒夜正准备率兵追敌,忽而天降大雪,将士的弓刀落满雪花,雪意象中寄托着诗人的壮志豪情。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

纷飞的大雪搅昏天地,使军旗颜色模糊黯淡,突出了纷乱的战争场面;寒风伴着阵阵的战鼓声,鼓舞着将士们奋勇杀敌。诗人通过雪意象侧面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雪野严寒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斗的艰苦与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昂扬斗志,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大雪阻路寄寓文人仕途坎坷的悲怆

大雪弥漫、冰封雪冻,往往意味着路途阻隔,步履艰难以及空旷寂寥。诗人往往借助此情此景表达仕途坎坷人生艰难,以及理想难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孤独寂寞。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冰塞黄河,雪拥太行的描绘,正是诗人李白在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世路艰难、举步维艰,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韩愈因“佛骨”之谏,被宪宗贬为潮州刺史,前往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有相关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回望长安,“云横秦岭”,远眺前路,“雪拥蓝关”,诗人此时立马蓝关,大雪阻断了道路。诗人在大雪中艰难前行的描绘流露出仕宦艰难的悲怆。白居易《夜雪》诗中: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雪重,非目力所及,而是从不时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中感受到的,从听觉写出,是侧面描写,可知雪势之大,衬托出“重”字,别有情致,而夜闻“折竹声”更显示了寂静冬夜诗人彻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喷剂助情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江雪》诗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绘在孤舟之上身披蓑衣的老翁,在大雪冻封的寒江上垂钓。老渔翁独自在这个洁白无瑕、冰凉透彻、与世无争的幽静世界中,独自享受着生活的意蕴,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冬日寒江独钓图。茫茫大雪中,洋溢着诗人柳宗元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女性保健品执着,充满了孤独与凄楚的情愫。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皑皑白雪见证了文人们的宦海沉浮,感受了他们的孤寂与艰辛,寄寓了丰富深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霜雪漫天增添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情

中国古代交通不便,风雪会对人的出行造成很大麻烦,不仅能使道路变得泥泞难行,“泥积辙更深,木冰花不发”(两性保健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又能让江河冰冻三尺,阻断了游子与家乡的路途,“风雪生寒夜,乡园来旧心”(方干《暮冬抒怀》),“故乡千里梦,往事万重悲。”(元稹《雪天》)这自然会使流离在外的诗人增添羁旅思乡之情。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雪作为一种自然气象,具有典型的物候特征,代表环境的寒冷。漫天大雪容易给人营造一种凄寒的氛围,人处于这样的情景当中,易生孤寂、思念等情绪。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杜甫《赤谷》

诗人将游子置在霜雪漫天的时节,触景生情,游子的离愁别绪不言而喻。并且,大雪一般降临于隆冬时节,这时正是岁暮时分,人们本应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但有些游子却不得不在外漂泊。

女用器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雪”意象与人生之境

片片知何似,无根零乱花。

任随飞到处,不拣是谁家。

——谢翱《雪》

诗句写出了雪花凌乱飘落、居无定所的凄凉处境。没有根基的雪花,其实就是诗人自身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真实写照。

一千里外乡山杳,十二月中风雪深。

清夜到家惟有梦,少年触事易酸心。

——陈著《浦城外界梨岭西水碓头阻雪三日》

一场大雪围困三日,千里之外的家乡缥缈难寻,风雪也不知何时才能停止,恐怕只有梦里才能归家,表达了少年游子思家心切之情。

客居还岁暮,风雪掩柴扉。

人向行中老,乡从梦里归。

——释文珦《客居阻雪》

这是一位年迈游子的内心独白。客居在外的游子每逢岁暮,再遇上这寒冷寂寥的风雪天,思乡伤怀之情自然扑面而来,正可谓“萧条岁暮心”(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结语

古诗中的“雪”意象洁白晶莹,滋润万物、滋养生命,每到严冬飞雪降临,人们内心几乎都是欢悦的,预示着下一个季节新春即将来临;“雪”意象还展现了严寒霜雪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人生中艰难困苦的种种境遇,如戍边的艰辛、离别的悲苦、仕途的坎坷、思乡的愁绪等,从而衬托出古代文人书写困境,超越苦难的文化精神。

正因如此,“雪”意象超越了自然物象的层面,进入了文化精神领域,大雪弥漫、霜雪严寒与人生道路的泥泞中体悟古代文人的审美品格与文化精神这些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响和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两性私护 在线商城

咨询客服,添加QQ/微信:2824130490  备注:咨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8241304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kangze.cn/1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