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保健品:请别以说真话的名义,否定“快乐教育”——驳“教育,别再让步”

请别以说真话的名义,否定“快乐教育”——驳“教育,别再让步

男性保健品:请别以说真话的名义,否定“快乐教育”——驳“教育,别再让步”

面对现实矛盾,常有一些专家平静不了沸腾的心绪,动则爆出震耳欲聋的观点,扣其一角而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惹得人们不得不大呼“专家=砖家”。

想不到,满腹经纶且思维缜密、讲风柔婉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出名之后竟也加入“砖家”行列。他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作了一个近乎惊世骇俗的演讲;2011-02-23,以《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为题将这个演讲发表在其新浪博客。该演讲的关键词是“我不相信”。其主旨句:“ 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你 们相信中国的教育还有救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不相信。”“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再不要简单地这么说了,快乐教育、快乐学习、成功教育,都成功还了得!”“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

我完全相信钱教授讲了他想讲的真话。

但真话不一定就是真理。

通观钱教授整个演讲,风格锐利而幽默,但我感觉思想上他至少犯了三个方面不该犯的错误:第1、看似全面客观,其实主观偏激;第2、看似尊重教育科学与教育规律,其实肆意曲解;第3、看似严肃对待现实矛盾,其实心态逆反。

钱教授这个演讲,最意味深长的在结尾。引用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以至于“余音绕梁”。

我与钱先生素昧平生,很难猜测他除了已经说出来的那些真话外,还故意埋伏了其它什么真话。

但不管怎么说,讨论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一点是决不可以埋伏的,那就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作为长期工作于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当然离不开分数、升学和谋职之类,但教育决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伎俩——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只要将我们的教育和个体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我们就不会坠入一味追求应试的功利主义泥潭,就知道我们之于学生最重要的乃是人性的尊严与生命的质量。学生就象一粒粒各不相同的种子,在阳光雨露下长出各不相同的苗子,然后又在阳光雨露下长成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各不相同的生命体,而作为教师的我们给予他们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合适的气候与培育,亦即根据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涵养,引导其找到自己的路,走出精彩和尊严。我们无法苛求每个学生都长成参天大树,但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和幸福。

面对目前教育的种种矛盾,若从方法论上去剖析,就会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不违背“成长,成功,成才”目标的前提下解放学生,让学生回归天然,回归快乐。

一言以蔽之,学校教育必须实现“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并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快乐教育”有何特征呢?“快乐教育”的坚定实施者普遍认为有三条:1、在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上,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2、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3、在处理知识、情感、意志三者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进共融,以达到知情意并茂。

实施“快乐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人际关系及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实现“快乐教育”的关键。学生的“乐学”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主要体现在: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学会与会学的心理体验。

那么,“快乐教育”如此强调“快乐”是不是就彻底撇开了“刻苦”“痛苦”?以至于钱教授在批判“快乐教育”时无比激愤,“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甚至,钱教授不惜使用“苦肉计”来表示,“作为家长,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儿子的老师看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这样的规则”“如果校长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

其实,很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教育”, 其“爱的名义”背后是爱的实质即“让校园充满生命的阳光”,“对孩子让步”是有原则有方法有效益的。 换言之,“快乐教育”倡导“正面引导,鼓励为主”,但从来不排斥“批评”;只是,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之中,批评是灵活的妥善的。

至于“惩戒”,则慎之又慎。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教和惩戒相伴相生,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是,惩戒一定要有个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如何防止教师以此为借口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能简单地把惩戒理解成“痛苦体验”或“苦难磨练”。有关部门必须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惩戒尺度切实维护学生与老师的正当权益。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之前,我们尤其要高度地警惕“棍棒教育”。从中国广播网读到一则报道《网瘾少年被辅导教师群殴致死,惩戒教育反成悲剧》。尚未满16岁的学生邓某某,是死在广州番禺励志体育活动策划服务部的几名所谓“辅导教师”的拳脚之下的。该服务部与家长签署过《委托辅导、培训协议书》,“协议”称,“为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的人生观,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实现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前几天有教员24小时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甲方不排除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苦难教育、惩戒教育,以不虐待孩子或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限”。

沉重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最忌讳狂风夹暴雨即“棍棒教育”,教育应崇尚阳光或甘霖即“快乐教育”。

从概念比较的角度看,“快乐”与“刻苦”是两个范畴。“快乐”与“痛苦”对立,“刻苦”与“懒惰”对立。“快乐”与“痛苦”是一种心理情感的体验;而“刻苦”与“懒惰”是一种心理意志的体验,是行为态度的反映。因此,快乐教育与刻苦学习是相一致的,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从实际过程的角度看,苦与乐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快乐教育是就教育目标提出和实现而言,而刻苦学习是就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途径而言,两者是统一的,学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获得目标实现时就会越快乐。

其心理学依据是:快乐与平静的性格,是学生自信心、进取心、反应力、记忆力、克制力、创造力等几乎所有优良品质的基础;反之,不愉快和烦恼的性格习惯是导致多动、胆小怕事、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固执、虚荣、能力差、记忆力差、过于争强好胜等几乎所有缺点的起源;培养学生快乐情绪状态,从而形成快乐的性格,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换言之,通过“快乐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性格,或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和素质,使之不断进步和幸福成长。

在这个“改变”与“塑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鼓励(表扬)的原则及技巧。我非常赞同关于鼓励(表扬)的这么三大原则:1.夸具体,一般不夸全部;2.夸努力,一般不夸聪明;3.夸事实,一般不夸人格。相应的,鼓励(表扬)的窍门有四条。其一、留心学生的努力。对于亲眼看见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教师在总结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描述出来;没有亲眼见到学生的努力也没关系,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点评。其二、好话不嫌啰嗦。 “你真棒”“好极了”一类短语,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教育对象毫无意义;所以,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学生的努力,以引起共鸣而达成夸奖目的。其三、把夸奖当“预防针”。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学生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学生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一夸,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其四、把夸奖当“胶囊药丸”。在表扬夸奖中,择机穿插一些委婉的批评,诱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克服;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教师决不“迎头一棍子”,要从其表现中捕捉闪光点给以肯定,要从失利中寻找成功的一面以呵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此,就象是给学生服用糖衣裹着的药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男性保健品:请别以说真话的名义,否定“快乐教育”——驳“教育,别再让步”

为对比辨析,此全文附录钱教授的演讲

—————————————————

各位尊敬的校长、老师,非常高兴来到本次论坛。本来,我的演讲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想临时改改。我打算以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早期发现还可以治疗,如果发现了却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中国教育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育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大家扪心自问,你们相信中国的教育还有救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不相信。为什么?我们的脑海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请别忘记了,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亚种了。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至少我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座的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刚才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我不敢苟同。为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

听说前段时间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要重新赋予吗?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小时候,我的老师惩戒过我,但我们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那惩戒呢?

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我看是“接了个鬼”。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常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经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如果说过去的教育都不对,那俞敏洪校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徐小平、王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不是过去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吗?我们是随地吐痰了还是耍流氓了,我们什么都没干,挺好。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美国也不公平,中国也不公平。现在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一条公平线就是高考了。如果说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那么,中国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进北大、清华?一个孩子连公平竞争都竞争不过人家,还说素质很高,谁会相信?所以,不要迎合社会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的话。

我现在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王强是内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们都是这么考到北大的。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挥棒啊!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我们必须自己心里清楚。有人问我:“钱老师,您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您觉得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的最大难处在哪里?”我一般的说法是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进入学校。其实这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出席今天论坛的名校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你把按照《弟子规》那样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放到社会上看看,很可能就吃亏!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出了大问题。谁能否认?我们要讲传统优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于此.

我自己也在教书,跟学生有接触,我想告诉大家,对于中国的教育,我们要有一种极度的忧患意识,而且应该是在接近绝望基础上考虑的,可能就是没治的。很多人问我,“钱老师,你的孩子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听真话还是假话?如果是真话,我就把他送出去,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我儿子在华东师大附中,那是我的母校,上海的名校,当然很好。但是社会环境跟我们那个时候不再一样了。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中国30年的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社会发展的奇迹,是谁干出来的?邓小平老人家、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领袖,但领袖之外也得有人干活吧。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点。这批人是中国人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健康知识的精英,懂知识、受得了委屈、懂担当。现在,这批人要退休了。而现在,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这样的教育怎么行?更何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思考。

我父亲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就看不得儿子教育孙子。有一次,我教训孩子,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 ‘养不教,父之过’吗?”我说:“是啊。”他说:“你前两天不还讲《弟子规》的吗?《弟子规》里说‘守孝悌,次谨信’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凭什么我让我老爸高兴?”这件事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作为家长,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儿子的老师看健康管理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这样的规则,对学生要有惩戒。

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如果校长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新东方创造了不起的教育界奇迹,我是觉得这个论坛要发出一点真实的声音,要告诉这个社会,教育不是这样。再不要简单地这么说了,快乐教育、快乐学习、成功教育,都成功还了得?

我觉得,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不应该去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对孩子让步。所以,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

我现在只希望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孩子考不考国内的大学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过完这样一辈子。更何况,人类到底有多少年谁都不知道。霍金说还有200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会跟我的孙子说不要生孩子了。这是一句笑话吗?

我们现在要让孩子尽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我们把未来的选择权放开给他,因为我们对孩子负不起责任。不像我们小时候,生活很困难、社会不发达、经济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的父母还能对我们负责任。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

我讲《弟子规》讲到“守孝悌”时,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我选用作反面例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我:打印纸没有了。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也许这个想法很突兀,应该想办法如何让孩子学习更成功,但我内心“不相信”,所以我选择把我的真实想法跟各位校长、老师汇报。如果我们再不把一些虚幻的东西弄清楚,我们是要完蛋的。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恐怕未必应该全然简单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简单地认为,教育就应该跟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是应该跟社会“对着唱的”。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在教育社会?应该是教育在教育社会。现在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这样教育的本体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原来给教育赋予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在今天都已经被打乱了。

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只有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大概在那时候还能考虑让我的孙子留在国内受教育。这是我的真心话,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校长首先把我当成一个学生,其次把我当成一个家长,最后把我当一个晚辈老师,给予批评教育。我刚才讲的没有一句假话,全是真话。当然,季羡林先生教过我“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中外案例证明:

快乐教育,必然,必要!

——————————

男性保健品:请别以说真话的名义,否定“快乐教育”——驳“教育,别再让步”

案例1、“高效学习”源于“玩游戏”。

即将在几个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刘翛,尚不满23岁。他人生的下一站,将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

刘翛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源于小学时代。当时,家用电脑还远未普及。

由于父母使用286电脑写稿,刘翛得以在小学二年级时便与计算机有了“亲密接触”。与大部分酷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男孩子一样,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游戏。

对于儿子玩电脑游戏,刘翛的父母所采取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禁止。他们会严格限定刘翛玩游戏的时间,说好多久就是多久,以此来培养他的自制能力。

四年级时,妈妈专门带他去中关村买了一款名叫《双子星传奇》的游戏,作为给他的生日礼物。由于游戏语言是英文,他父亲便陪着他一边查英汉字典一边玩,通过玩游戏学习英语。

正是父母这种疏导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刘翛养成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至关重要的习惯——凡事都提前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上大学后,他身边有很多从小被严格管束的同学感觉自己似乎突然获得了“自由”,便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当中。刘翛有时也会和他们一起玩玩,但总是能够控制好时间,“玩游戏就是适当放松一下,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

小时候玩电脑游戏时,刘翛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系统不兼容、驱动程序版本低、游戏需要补丁……在自己动手摸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开始主动探知这个大方匣子里隐藏的奥秘。

刚上初中时,他便完成了一个“壮举”:他测试过windows系统文件夹里的每一个文件的功能,操作系统也因此而崩溃了无数次。

“折腾”电脑最起劲的时候,刘翛几乎每个星期都不得不将操作系统重装一次,同时还要重装所有的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这是一个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过程,但刘翛却乐此不疲。自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喜欢主动给自己设置难题,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体验一种因挑战未知而产生的成就感。

不断的自我挑战不但使刘翛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显著地提升了他的自学能力。面对计算机难题时自己摸索解决的习惯在日常学习中同样适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每天下午3点半便会放学,此后的小半天时间,基本全靠自学。

2006年高考,刘翛不慎发挥失常,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转投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互联网与多媒体科技”专业。初至香港时,他也曾短暂迷茫过,但很快便如鱼得水,成绩稳居专业前列,课外活动也成果颇丰,大学期间就两次赴美国交流实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02报道)

案例2、启动孩子的作文兴趣。

一个在高中教国文的朋友,她的孩子今年基测作文只得了二级的分数。她大为愤怒,决定要送孩子去补习班补作文,但孩子坚决不肯,两人闹得很僵。我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讨厌作文。他说,他写的作文,没有一句话能合老师和妈妈的心意,每次作文,老师都用红笔一路删改到底;他母亲对他的作文,尤其删修得厉害,全篇文章除了“的”字以外,没有一句是他原来的话。我让他把作文拿来给我看看,发现这孩子其实很有思想,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例如,他的母亲在作文上批“狗屁不通”四个字,这个孩子则在四个字的底下写“屁是一阵风,如何会不通?”我想,这个孩子是课外书看得不够,所以无法精确掌握、使用文字,只要他能利用暑假多看些书就可以了,于是我建议他的母亲,把补作文的报名费,拿去买书给他看。不过,对一个到了国中仍然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父母要重修“引领孩子阅读”的课,一开始一定要陪著他看书,即两人同看一本书,透过讨论引发兴趣后,把孩子带入阅读之门,等他养成习惯,作文就是康庄大道了。

孩子高高兴兴的走了以后,我才想起忘记嘱咐他母亲,批改作文不可以一路删改到底,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没有一句是好的,信心尽失了无兴趣,没有了兴趣,自然就讨厌作文。

在《唐祝文史周四杰传》中,有一段把这个道理阐述得非常好。唐伯虎为秋香卖身到华相国府中当书僮,华相国的两个儿子作文也是一蹋糊涂,原来的师爷教了三年,一点也无长进,但是唐伯虎只教了三个月就开窍了。因为原来的师爷一边改,一边摇头,一枝红笔把全部的字都删掉,一字不留,学生就痛恨作诗了。唐伯虎的做法不同,他先揣摩学生想要讲什么,然后替他换掉了几个字,让学生看到为什么换个字意境就高了些。例如,学生作《雨后看云》的诗:“今朝隔壁雨霏霏,坐在新晴一钓矶,太上老君何事急,白云归去马如飞。”唐寅只换了些字,把它改成:“山中隔夕雨霏霏,今日新晴坐钓矶,天上不知何事急,白云如马逐空飞。”这首诗就通顺了。学生说原本要用“昨夜雨霏霏”,但因须作七言绝句,少了两个字,便用“今朝隔壁”去替代“昨夜”两个字,但这一句的意思就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作文要好,没有捷径,只能多读书来加厚底子。

以前我父亲常说,没有人可以替你读书,其实是很对的,孩子一定要想读才读得进去。教任何学科,都是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用鼓励的方式,从旁指引,才会比较容易让他们发生兴趣。真心喜欢,孩子的学习才能如顺水行舟。(来源:《教师博览》2011年第三期, 洪兰)

案例3、趣味数学课。

数学历来是许多中小学生头痛的一门课程,就连许多攻读斯坦福大学MBA的研究生,也对高深枯燥的数学怀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学教授库珀采取的趣味性教学法,却很轻松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畏惧感。

一天下午,库珀教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生日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所有的小纸片都折起来放在讲台上。他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我用5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我赌!”3个同学马上举起手来。随后又有七八个同学也掏出5美元扔在桌上。他们觉得,一年有365天,班上只有50名同学,同一天生日的可能性太小了。库珀教授打开第一张纸,读出上面写的日期,马上就有3个同学举起手表示是他们的生日。打赌的同学嘟囔了几句:“怎么会这么巧?” 库珀说:“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用反证法,即先证明50个人没有2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非常之小。我们可以把365天看作是365个房间,现在要给50个人按照生日安排房间,要保证没有两个人住在同一房间(也就是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对于第一个人来说,他选择房间的概率是365/365,也就是1,因为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入住。第一个人住进去后,第2个人要安排住房,这时他选择的概率就是364/365了,因为已经有一间房住了人,只能住另外364间。接下来的第3个人,选择的概率就更小一些,363/365,因为只剩下363间房可以住。

“按这种算法,只有当每一个人住的房间都不同时,才能满足没有两个人同住一间房的要求。50个人住房的概率依次为365/365,364/365……(365-50 1)/365。由于若干个独立事件的乘积的概率等于每个独立事件概率的乘积,我们可以得到下式:365/365×364/365x……x(365-50 1)/365。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式子等于0.03,也就是说没有两个人同住一房的概率是3%。在我们这个问题中,表示你们50个人中没有两个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只有3%,那么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是97%。而我赢的把握足足有九成以上。” 说完,库珀得意洋洋地收缴他的战利品——十几张5美元钞票。“各位,你们来商学院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赚大钱,数学就是商学院传授给你们的一个制胜法宝。 (来源:吴英伦著《斯坦福学得到》)

女用器具 两性保健

咨询客服,添加QQ/微信:2824130490  备注:咨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8241304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kangze.cn/16610.html